駐校服務及學校支援

黃大仙、慈雲山區學校眾多,而本中心亦一直為區內5間中學提供駐校社工及各類形校內、校外的學生支援服務。除了各項生活體驗活動之外,近年中心和學校最頻繁的合作,便是『共創成長路活動』,其中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由2006年起便和中心合作該項計劃至今。

而應邀接受訪問的學生張嘉豪(F.4)及蕭凱文(F.4),便是參加了當年首屆『共創成長路活動』的同學,他們隸屬同一小組,有著共同深刻的經歷。嘉豪繪影繪聲的說:「那年,我們是中一生,在三日兩夜的野外挑戰營中,是我人生中首次夜行。路途既長又崎嶇,當中我們的小組曾經迷路,其中兩名組員更扭傷腳,於是我們曾經一度坐在山坡上不知如何是好。」作為其中一名傷腳的組員凱文禁不住加入:「當時又驚、又累,四周環境又異常陌生,只感到叫天不應、叫地不聞。」但帶隊社工傑佬一直鼓勵他們集體尋求解決方法,「最後我們互相扶持走到終點。因為當時大家覺得同學的傷勢並不太嚴重,而且距離日出的時間還有很長,坐著待救援實在太無補於事,所以決定繼續行程。」可是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,到將近營地時,卻又遇到考驗。

「在最後一段路上,大會要求我們無論是否持有照明工具,一律須單獨前行,不得結伴同往。」嘉豪瀝瀝在目的回憶著。凱文更表示:「當初以為大會會因為我們的傷患、迷路而網開一面,讓我們平安回營舍。怎料仍要我們經歷這些難關,我們當中有些組員即時氣憤難平,大鬧情緒,聲言放棄。」最後,小組上下因不想前功盡廢,結果決定咬緊牙關接受挑戰,最終為自己贏得人生第一仗。

「那段夜行之後,還有翌日清晨竹筏紮作活動的失敗,全組人掉進水裡。經歷接二連三的逆境,是我十多年來的首次,真教我永世難忘。」回想起來,嘉豪及凱文仍是牙癢癢的。但在社工傑佬為他們進行活動解說之後,微妙的變化卻出現了,凱文透露:「我覺得自從那次挑戰營之後,自信心增加了,日常生活沒有那麼害怕困難。因為我覺得自己捱過了更苦的日子,沒有什麼可難倒我。好像以往我會常因為弄壞東西等倒霉小事而鬧情緒、怪責自己。但現在卻學懂放下,不會讓不快跟自己糾纏太久,人也變得正面。」嘉豪更因那次野外經驗而愛上了戶外活動,課餘常遠足行山,樂於在不確定的環境中體驗成功感:「野外的變數比較大,每次活動時或許也會遇上不同的困難,但我卻深信一定有方法可以處理,辦法總比困難多。」

「可能是我們那一屆特別艱苦的經歷罷,也令我們的得著很大,希望可以和校內的師弟妹分享。那次的經歷是透過學校的支持,中心社工的帶領,讓我們離開了一向的安全區。在我們看不到的安全網下,活動設計刻意讓我們面對逆境,讓我們學會獨立、堅強、相信自己。」凱文及嘉豪便身體力行,於今年中一夜行時,躲在暗處,靜靜觀察,以策安全。

「我們這群第一屆『共創成長路』學員便於今年成立了一個“MasterClub”,意思就是Beamaster。」在學校及中心的支持及協助下,MasterClub的成員除了協助每年中一的『共創成長路』活動外,更負責為內部組員構思、策劃及推行活動,有別於一般只是手作式的或協助式的義務工作。凱文及嘉豪更跟隨駐校及中心社工,於校內及中心兩邊遊走,異常活躍。凱文去年參加了中心的工作面試體驗活動『安利美麗任務2009』及成為了幼兒團隊『小蜜蜂』的義工領袖;而嘉豪則積極參予中心的網上電台、拍攝及劇社的工作。「參予學校課堂以外的活動,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不同輩份的朋友,和不同年齡、背景的人溝通,從中觀察、學習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,拓闊視野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