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一直在中心長大,由幾歲開始到中心參加數學班、手工班,及致後來升中後開始在中心當義工,由幫忙設計海報、到帶組、教化妝、當童軍領袖,到我中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,其實也是全靠中心幾位阿sir,思朗、Steven及傑佬的推薦信,讓對方相信我是一個有熱誠的人,給了會考成績差又欠工作經驗的我一個機會。」人稱“細陳”的陳慧妍,甫坐下便立刻娓娓道來她和中心的淵源。
事實上,細陳的確串連了幾代的中心年青人,阿蓉表示初到中心參加劇社時,便是由細陳教化妝,而?仔則繼承她的網上電台崗位,謙謙則更是跟隨細陳學習台、燈、聲、化妝、演技、舞台管理等全套基本功架。十年中,四代人,時空不同,但卻都曾有過相似的夢——『我成績不好,但我熱愛表達自己,我可有選擇?我的夢可以嗎?』細陳、阿蓉、?仔及謙謙均表示,學業對她們談不上吸引,未有成功感可言。但卻慶幸可參予中心多個活動,如網上電台、短片拍攝、瘋祭舞台及多個話劇演出、鬼屋製作、擔當舞台管理人員,甚至到立法會上發言等,也讓他們的中學歲月多姿多彩,生活充滿動機。
而師弟謙謙亦深表認同:「我自少對特技化妝也感興趣,只是一向苦無門路。但當我參加了《謄字機》計劃,於萬聖節當日一手一腳把自裝扮成一個紙?公仔,還揣摩神態、捕捉時機,把參觀者嚇一大跳,當中的滿足感、成功感,真的不能言寓。」謙謙表示活動為他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歷,讓他在不同的經驗中體會另一個自己:「其實我一向膽小、害羞,真的想像不到我就算不作一聲,也可達到理想的效果。」隨著後來的實習經歷,謙謙更從中肯定了自己投身製作行業的興趣:「當我在後台看到別人在做我過往曾擔當的崗位時,我便看到他們較我不同的處理手法,在當中我常找到自己仍可進步的地方。」
曾參與外間不少商業製作及劇團演出的阿蓉均表示:「相對外間要在市場生存的機構而言,中心的確為一群年青人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、平台,讓我們在不需有經濟壓力,票房、收聽、收視的負擔下大膽去創作、去嘗試,這些都是非常難得的成長機會。」細陳也坦言:「一群青少年的幼嫩創作,若不是有中心作後盾,何來觀眾!青少年成長是需要觀眾、需要被認同,而中心正為他們找來了觀眾。」細陳強調:「再加上中心的社工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及溝通,當年青人於製作過程中縱使無可避免地會踫上不少難關、挫折,但也會有人關顧,讓他們有正面、溫暖的感覺。」?仔亦表示:「毫無疑問,對年青人而言,進行一個製作確是一件超乎他們正常能力範圍的“大事”,但正因為這種超越的要求,需要他們非常投入、認真、共同去拼,所以每次演出完成後,常出現抱頭痛哭的場面。但也是這過程經歷,讓我們蛻變、成長,變得成熟。」阿蓉表示成長的過程很微妙:「初期很多劇社新人均表示難以兼顧劇社的創作、排練及學業等等。但我會告訴他們,參與劇社的首要工作,便是學習分配時間及和家人好好溝通,而不會嘗試遷就他們。如果他們真的願意為夢想付出努力,便能找到處理方法,人也就漸漸地成熟起來。」
四位八十後、九十後的年青人,十年來在中心的舞台上起步,互相交錯、尋覓、承傳、追逐夢想。日後,慈綜樂意繼續成為區內年青人的第一塊台板。